音樂大師柴可夫斯基經典名作《胡桃鉗》
《胡桃鉗》原名《胡桃鉗與鼠王》,
是德國作家霍夫曼(E.T.A. Wilhelm Hoffmann)
於1816年完成的童話故事。
之後由法國名作家大仲馬(Alexandre Dumas)改編成芭蕾舞劇劇本;1891年俄國一代音樂大師柴可夫斯基(Piotr Ilyitch Tchaikovsky)譜寫成經典芭蕾舞劇,並交由俄國名編曲家伊瓦諾夫(Lev Ivanov)編舞,
1892年於聖彼得堡的馬林斯基劇院
(MaryinskyTheatre)首演。
故事敘述小女孩克萊兒(Clara)
在熱鬧的聖誕夜晚會,
收到一個玩具兵造型的胡桃鉗,
卻被她的弟弟弄壞了,
克萊兒便傷心地將胡桃鉗丟在聖誕樹下。
到了深夜,曲終人散,克萊兒從房間走出來,
想看看胡桃鉗是否還在聖誕樹下。
突然間,克萊兒聽到一陣奇怪的聲音,
原來是老鼠大軍從牆邊的小洞跑了出來,
對客廳裡的玩具發動攻擊,
只見胡桃鉗揮舞長劍,
率領由玩具與糖果組成的雜牌軍奮力抵抗。
眼看胡桃鉗陣營節節敗退,克萊兒急中生智,
拿拖鞋擊中了老鼠首領,
老鼠陣營因而陣勢大亂、爭相逃竄,
解救了胡桃鉗。一瞬間,
胡桃鉗居然搖身變成一位英俊瀟灑的王子。
為了答謝克萊兒的救命之恩,
王子便帶她穿越積雪的遼闊森林
來到神奇的國度,開始一連串奇妙的旅行。
首先在雪之國一起與雪花精靈們共舞;
然後來到糖果國,
美麗的糖李仙子安排了各種表演招待他們;
就在最後圓舞曲跳得正熱鬧時,
克萊兒突然驚醒,
原來是她做了一場奇妙又甜蜜的美夢。
論起全世界最受歡迎的俄國音樂家,
無庸置疑地,非柴可夫斯基莫屬。
柴可夫斯基從小便展現出驚人的音樂天賦,
但因為父母親反對,
所以從法律學校畢業後便進入司法部任職;
直至23歲,始終不能忘情音樂的柴可夫斯基
決定放棄原有的法律工作,
投身於他最熱愛的音樂國度。
柴可夫斯基極擅長鮮明流暢的管弦樂法,
其作品大多為國民樂派的描述性標題音樂,
又參與著古典樂派的抽象美感,
在浪漫的風格中同時富蘊著俄羅斯的地方色彩,
十分具有個人特色。
《天鵝湖》、《睡美人》和《胡桃鉗》
是柴可夫斯基最膾炙人口三大芭蕾舞劇;
這三大名作不但充分發揮柴可夫斯基
富有哲理的作曲風格,
更展現了他內蘊的真摯童心。
胡桃鉗是柴可夫斯基的最後一齣芭蕾舞劇作品。
舞劇以二幕三場的編排呈現,
負責創作音樂的柴可夫斯基,
在譜寫第五號交響曲的同時,
仍然能將思緒投射在童話世界的氛圍之內,
樂天而明亮的旋律,
以跳躍式的喜悅吸納著閱聽者的童趣與夢想,
至今仍是世人最鍾愛的記憶收藏。
芭蕾舞劇《胡桃鉗》
的音樂以組曲型式得到肯定,
是精采的三合一作品。
在配器的驅策上,
除了貫有管絃技法的純熟運用外,
重用甫於樂壇引起注目的鋼片琴(Celesta)
更添畫龍點睛的絕佳效果。
全劇中諸如
「糖梅仙子之舞」、
「阿拉伯之舞」、
「中國之舞」、
「特雷巴克舞曲」、
「蘆笛舞」、
「花之圓舞曲」
等均為奇想風的絕妙之作。
好聽的音樂、動人的故事、優美的芭蕾舞,
展現出童話般的夢幻世界:
張牙舞爪的老鼠突如其來地入侵童話王國,
場面十萬火急;
精彩的娃娃之舞更是全劇的矚目焦點:
「巧克力」娃娃隨著清脆的響板
踩出西班牙風格舞步;
「咖啡」娃娃纏著包頭巾身著阿拉伯服裝起舞;
代表「茶」的中國娃娃手拿扇子輕快的跳著、
而「糖棍」俄羅斯娃娃
隨著急速的俄羅斯民間舞曲
精力旺盛地舞著……,
舞臺上彷彿創造了一座「伊甸園」式的樂園。
《胡桃鉗》的故事流傳至今已逾190年
仍歷久不衰,
不僅故事令全世界的大朋友與小朋友深深著迷,
柴可夫斯基為其編做的音樂豐富甜美
更是雅俗共賞。
而胡桃鉗娃娃也因為造型可愛
被製作成夾胡桃的工具,
自十八世紀即開始廣泛被歐洲人選為
最高尚的聖誕節禮物。
現今大家所熟知的《胡桃鉗》芭蕾舞劇劇碼
是由紐約市立芭蕾舞團創立人巴蘭欽
(George Balanchine)所完成;
透過巴蘭欽更具想像力的創意
與以及密集的努力推廣,
《胡桃鉗》芭蕾舞劇成為
美國每年聖誕節演出的必備劇碼。
也由於《胡桃鉗》的故事背景
就是個發生在聖誕夜,
所以每到聖誕節時,
全世界各地許多地方
都會演出這一齣芭蕾舞劇。
http://www.cloudgate.org.tw/cg2/cgnews/feature.php?id=3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