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元1841年9月8日 ,
德弗札克誕生於波希米亞(今捷克)首都布拉格附近德弗札克從小就對音樂有著濃厚的興趣,同時也展現出非凡的音樂天賦。16歲進入布拉格音樂院就讀,18歲以優異成績畢業。
1873年,德弗札克譜寫了『降E大調交響曲』受到當時以嚴苛著稱的作曲家布拉姆斯的賞識,
他認為德弗札克是個不世出的奇才。德國名樂評家艾勒特曾經盛讚
德弗札克是一位百分之百的天才音樂家;素有「小提琴之王」之稱的姚阿信,更是推崇德弗札克的作品;維也納名指揮家李希特
自從1879年指揮德弗札克的新作《斯拉夫狂想曲》之後,便成為他的仰慕者。
1892年,德弗札克旅居美國時,對美國的黑人音樂極感興趣,
他決定以這種音樂的風格及形式寫作一首樂曲。新世界交響曲就是在這種情形下所誕生,
這是他的第九首交響曲,完成於1893年,
同年12月由紐約愛樂交響樂團擔任初奏。
關於這首交響曲,有一點必須特別注意,
德弗札克實際上並沒有利用黑人的歌曲,
而是將自己創作的旋律以黑人靈歌式的風格寫出來而已。由於他的手法完美無暇,極富真實性,以致令人易於誤認為這些旋律是出自黑人的靈歌。這首交響曲第二樂章中最著名的一段旋律,目前已成為一首人盡皆知的歌曲《念故鄉》,它那充滿鄉愁的風味使人確信是一首美國南方的歌曲,但實際上它是德弗札克自己的創作。這首交響曲也有它的缺點,
尤其是他黑人的樂風與波希米亞的氣質混為一體。但除此之外,它仍是一首精力充沛,
富於想像力的作品,充滿了詩情畫意的美麗。
它是一種個人內心痛苦的呼喚。黑人的曲風是整個結構中主要而不可缺少的部份。
在第一樂章中我們聽到長笛吹出一首黑人民謠
SWING LOW SWEET CHARIOT的回想,但是德弗札克在這裡所用的旋律僅是暗示出這首靈歌,而非歌謠的本身。黑人靈歌的悲傷、甜美、以及宗教性的氣質,都在第二樂章英國管的優美旋律中表現了出來
(聲樂家李抱忱將這個樂章改編成合唱曲《念故鄉》)。第三、 四兩 樂章雖然沒有黑人旋律,但仍然含有黑人音樂的精神與特質,
激昂、精力富足,略具神經氣質。
這些無疑就是德弗札克眼中的美國生活。
德弗札克所自認為《新世界交響曲》最大的特色在於「此曲不但有美國精神,
還有波希米亞民族主義的色彩,更有懷念波希米亞的鄉愁。」
1969年,阿波羅11號太空船登陸月球的時候,
太空人阿姆斯壯攜帶的音樂,就是德弗札克的《新世界交響曲》,這首作品,可說是德弗札克最著名的傳世傑作。
德弗乍克的第九號交響曲《新世界》
共分為四個樂章
第一樂章:序奏
有學者認為,
第一樂章與三首美國民謠及黑人靈歌:
Deep River, Yankee Doodle Swing Low,
Sweet Chariot有關。
樂曲一開始由絃樂器、定音鼓和管樂器
競相奏出強烈而熱情的節奏,
暗喻了美國那緊張、忙碌的快節奏生活;
樂章的主題貫穿全曲的四個樂章,
其特性與居住於匈牙利和波西米亞境內的
馬札兒民族傳統民俗音樂,具有共通的性質。
德弗乍克當時遠離故土,鄉愁蘊積,
故而引用了
他少年時期耳熟能詳的民謠歌曲特質,
以遣思鄉的情懷。
第二樂章:最緩版。
這一樂章是整部交響曲中最有名的樂章,
經常被提出來單獨演奏。
如果提到「新世界」交響曲
和印地安民族之間的關係,
那就是「海華沙之歌」。
他原本是美國詩人Longfellow所寫的敘事詩,
描寫印地安民族英雄海華沙的故事。
原本Thurber夫人交給德弗乍克這首詩的時候,
是希望他能以此寫成一部歌劇,
不過德氏並未創作出,
反而這段敘事詩成為
新世界交響曲第二及第三樂章的主要題材。
第二樂章描述英雄海華沙的妻子
明內哈哈在森林裡的葬禮。
由英國管奏出了充滿哀傷的曲調,
其實是描繪了海華沙孤獨落寞的身影,
但也恰恰是德弗乍克身處他鄉時,
對祖國無限思念之情。
事實上,也是正因為有了這段旋律,
這首交響曲才會博得全世界人民的由衷喜愛。
這充滿無限鄉愁的美麗旋律,
曾被後人填上歌詞,
而改編成一首名叫《念故鄉》的歌曲,
並在美國及全世界廣泛流傳、家喻戶曉。
第三樂章:詼諧曲,
從"海華沙的婚宴"中的印第安舞蹈得到啟發,
舞蹈由快而慢地不停旋轉。
樂章的中間部分帶有波希米亞農村曲的樸素韻味,是典型的捷克民間音樂風格。
第四樂章:快板,奏鳴曲式。
氣勢澎湃雄偉,
前面樂章的主要主題在此一一再現,
同時孕育出新的主題,
抒發了作者想象中和家人聚首時的歡樂情景。
最後則是在雷霆萬鈞的氣勢中畫下結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