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llade的由來淵源已久, 從中世紀的吟遊詩人就有這種形式的詩、歌作品。 英國的喬叟有許多這種形式的詩作, 法國中世紀重要的作曲家 馬舒(Guillaume de Machaut, 1300-1377) 則有許多用Ballade形態寫作的世俗歌曲。 其基本的結構,是八句一段,前後三段,加上結尾。 每段都有一個固定的反復部份(refrain)。 用ABC曲式來表示的話,它們大致上是這種進行方式﹕ ababbcbC ababbcbC ababbcbC bcbC 這樣看起來,整個曲子好像將幾個不同顏色的花朵, 串聯成規則的花環狀似的。 (本文摘自奇摩知識)
Chopin: Ballade No .1 in G minor, op.23 蕭邦:G小調第一號敘事曲 蕭邦是第一位將「Ballade」用在器樂音樂的作曲家 和他4首詼諧曲(Scherzo)一樣 是除了3首鋼琴奏鳴曲(Sonata)外,最長篇的作品 。 而其中最傑出的長篇鋼琴作品代表正是他的4首敘事曲 採用6/4和6/8拍作節奏(6/8最多) 並利用將主題一再變形 (metamorphsis) 的手法當做樂曲的發展結構 根據舒曼的說法, 蕭邦曾在萊比錫遇到他的時候 坦承是受到波蘭詩人 Adam Bernard Mickiewicz 的詩作的啟發 蕭邦甚至為四首敘事曲各舉了四首 Mickiewicz 的詩作 聆聽蕭邦的敘事曲,好似在聽人述說一則動人的故事..... ※ 回到第一號敘事曲 此曲應該是1831年 蕭邦從波蘭出發, 路經維也納時開始創作的 直到1835年才完成,並於隔年出版 將之獻給史托克豪森公爵(Baron de Stockhausen) 樂曲開始兩手齊奏的分解和弦,是以正規「拿坡里六度和絃」 (Neapolitan 6th,即在G小調二級和弦經轉位後,將最上方的六度音降半音) 寫成類似歌劇宣敘調 (recitative) 的自由吟詠風 之後樂曲進入激昂的樂節,再轉入華麗的裝飾奏段 在右手長段琶音後,進入具夜曲抒情風格的第二主題 之後再轉回第一主題,再變形發揮後 進入圓舞曲的樂段 這段蕭邦予以發展成華麗的無窮動(moto perpetuo) 靠右手在八分音符上不斷旋轉,然後又轉為強烈的裝飾奏樂段 樂曲的調性崩解中,開始在加快的下行音階找尋調性的中心 最後才落腳於在降B大調的第二主題樂段上 之後主題再度重返,並將樂曲帶入戲劇性的尾奏 在快速的上下行音階中畫下句點.... 全曲作品富有戲劇性,似在訴說著一段故事。
|
http://www.newsancai.com/index.php?option=com_
content&task=view&id=9967&Itemid=75&lang=big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