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斯特的耳朵-精靈導讀

2010042008:38

 

 
 

精靈這次導讀的這本書,堪稱探討母女情結的重量級作品
之前特地談到葉利涅克的遭遇,是希望延伸此書閱讀的廣度,
葉利涅克是壓抑後的真實悲劇,此書主角則是轉移情緒出口後,
尋覓替罪羔羊的另一種典型!

作者簡介
瑪莉亞.恩尼斯坦 Maria Ernestam
瑞典知名度最高的才女作家

早期在瑞典擔任報社記者,後赴美取得政治科學碩士,隨後回到歐洲在德國擔任國際通訊社的記者,也是一名模特兒和舞台劇演員,更是歐洲高人氣的美女小說家。她的文字細膩感人,題材文風獨樹一格,擅長刻畫人性中的善與惡、美與醜的對比衝突。現居斯德哥爾摩,專事寫作。作品已經翻譯超過10國語言

這本書的語言是詩的語言,跳脫傳統小說格局,
運用主角內在外在對話方式,書寫現實虛幻的交錯,
作者創造了<恩尼斯坦式>獨特風格
賦予愛.恨.渴望.背叛.生死最精湛的描述筆觸,
讓精靈深深著迷於書中世界

主角伊娃從56歲開始寫日記,從6/13到8/10篇篇血淋淋的自言自語
建構整個故事的靈魂
日記的第一句:我七歲時決定殺了我的母親,直到十七歲才實現.
看到這裡,心中不免懷疑,不會吧?這一定不是真的,應該是作者為了吸引讀者閱讀興趣,刻意製造的驚悚效果吧?
隨著內容的延展,似乎逐漸呈現一種必然性,但是沒看到<殺了母親的實現>那段內容,依然不願相信.
因為傳統觀念裡弒母的情節,是一種最不堪的罪衍,連思考的觸鬚,都不敢去碰啊!

作者用伊娃之眼描繪出一篇黑色樂章,文字處處飽滿著冷調之美
依娃和所有孩子一樣渴望母親的愛,但是永遠光鮮亮麗如盛放玫瑰的母親,卻連一個小小的讚美與擁抱都吝於給予,她生活在無止盡的諷刺奚落和冷漠中,
雖然沒有直接的肢體暴力,小女孩的心已然扭曲,被母親如利刃般的言語態度,傷害的支離破碎!
小伊娃被母親無限的拒絕,推開,潛意識裡卻依然渴望母親的愛,
她不斷的討好母親不斷失敗,雖然生命中最溫暖的支持是她的父親,
但軟弱善良的父親無法替代母愛彌補傷痛,父女兩人反而成了心理上互為安慰取暖的相依

小伊娃在母親冷酷的趕走第一次讓她感受自己可以被愛的褓母布莉塔之後,第一次產生為自己生存而抗爭的念頭
書中描述這段小女孩的心理轉變如下:
[我學會分辨背叛的臭味,那惡臭已經封在一個玻璃罐裡,放在我心深處,可以用鑷子再夾出來.
從知道真相那天,我就知道和媽媽之間的鬥爭,只能有一人生存下來....就在那時候,我決定殺死母親,
只要她活著就會不斷吸取我的生命力,直到我剩下一個空殼,乾枯破碎....]

這是一種極度的絕望,七歲小女孩強迫自己必須停止渴望母愛,因此把情緒轉移成恨
語言暴力的傷害是心靈的,是無法想像的銳利

我們也必須探討一下這位母親的心態,為何會那樣疏離自己親生的女兒?這位母親的性格是愛慕虛榮的典型,以物質化衡量一切事物價值,她不甘成為母親,認為自己犧牲了美麗和事業,不應該由她付出母愛,反而是依娃應該給她愛
這種不成熟的自私,是造就家庭悲劇之源

談到這裡...巴斯特的耳朵是什麼呢?本書的靈魂在此.
渴望愛害怕被拒絕的情緒轉成憎恨之後的伊娃,開始接受黑暗中的朋友-黑桃國王
她訓練自己擊退恐懼,尋覓代罪羔羊懲罰母親的行為
伊娃一步步靠著自己原始黑暗面的力量,誘殺鄰居的惡犬-巴斯特
像印地安人把布娃娃放在隨身攜帶的皮囊裡,晚上對著皮囊傾訴自己的悲傷憤怒,塞在枕頭下,睡夢中就能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那般,
她把剪下來的巴斯特的耳朵放入小布袋裡....塑造自己的傾聽者.
這是本書重要的隱喻,一種人性邊緣的探討---代罪羔羊的產生

代罪羔羊<scapegoat>源自聖經舊約利未記的第十六章
原意說明以色列民如何準備他們贖罪節的禮儀
上主要求以色列民為補償自己的過錯,應準備公山羊
依律法行贖罪寄和贖罪禮:「亞郎遂將雙手按在公山羊的頭上,明認以色列民的一切罪惡,
和所犯的種種過錯將之全放在這公山羊頭上,然後命人將牠送到曠野裡去。這羊背負著他們的種種罪惡到了荒野地方,那人應在曠野裡釋放這隻羊。」

<因為媽媽傷害了我,另一個生物必須替她受罰>伊娃的黑暗面決定讓這個邪惡的生物-巴斯特
受到懲罰,象徵了由壞到好,平衡了自我內在的善惡衝突
於是這小布袋裡的耳朵成了伊娃一輩子最忠實的知己,傾聽內心傷害,尋覓生存下去的策略勇氣!
她從懲罰的行為模式得到自我肯定與安全感,也轉移了憎恨

故事發展到14歲少女時期,伊娃逐漸學會用自己的方式懲罰身邊的邪惡,不在母親身邊時的她蛻變成一個強者,她甚至用補鼠夾傷害了想對她性侵的母親同事,
因為母親不願意相信她的控訴,於是她靠自己執行這項懲罰

17歲時伊娃遇見愛情,一位英國海軍.隨著愛情破滅,母親不斷外遇,父母離婚,直到未婚懷孕,男友失連,發展到故事最高潮--殺了母親

滿月時刻,夜裡的生物無論真實或幻想,是最強壯時,準備攻擊....
母親當著伊娃的面揭露一切醜惡,如何毀滅女兒的愛情,甚至揭發她至愛的父親,根本只是當初刻意欺騙來當她父親的男人,親生父親早就因為任性的母親而葬身海底

風兒呼嘯過外頭荒涼樹林,黑暗而奇怪的雲開始聚集....
<媽媽笑了,那是記憶中的她,非常美麗,金髮披肩艷紅嘴唇,挑逗的眼睛!我看著那張嘴,看它如何張開,丟出更多話,我知道那時刻終於到了,我必須讓那張嘴永遠閉上...>
伊娃拿起聖母馬利亞的大理石雕像,用盡全身力氣往母親的嘴巴丟過去!完美的弧形飛撞在她額頭上...紅色傷口沒有很多血
伊娃終於可以用自己的方式愛她了.
她把母親的嘴填入玫瑰葉,彷彿母親的笑容被玫瑰葉填滿了
母親吃玫瑰葉,呼吸出玫瑰葉,她的肺和胃都是玫瑰葉,她體內純淨新鮮柔軟,所有不凈之物都消散...她像個好母親,我需要她時她就在我身邊,安靜聆聽

這就是恩尼斯坦式的語言,隱喻著一種黑色唯美的衝突!把弒母情節
處理成內化又深度的悲哀

這段影片和音樂呈現此書的意像,精準而銳利!
那位用打字機寫作的女子,正是本書作者Maria Ernestam

討論問題
一 談談記憶中母親對你的輕忽,或是傷害之言語行為
二 經驗中你的替罪羔羊是什麼?人.事.物
三 你會用什麼方式冰凍自己的感情?
四 書中父親-斯凡角色之轉變,你能接受嗎?
五 如果有人為你自殺身亡,你會如何面對?
六 你害怕孤獨時會做什麼事情平衡自己?
七 若你是書中主角伊娃,會如何處理受傷的情緒?

 

精靈導讀

 

無伴奏全員Second見
滯留美國那位啊~想辦法飛回來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