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威爾的水之嬉戲鋼琴曲

2010022823:36

 

 

 

約瑟夫-莫里斯·拉威爾

(法語:Joseph-Maurice Ravel

18753719371228日 )

法國作曲家和鋼琴家。

生於法國南部靠近西班牙的山區小城西布勒,

1937年在巴黎逝世時,

已經是法國與克勞德·德布西齊名的印象樂派作曲家。

他的音樂以纖細、豐富的情感和尖銳著稱,

同時也被認為是二十世紀的主要作曲家之一。

他的鋼琴樂曲、室內樂以及管絃樂

在音樂史上不容忽視。

鋼琴曲諸如《鏡》和《加斯巴之夜》是經典的作品;

管絃樂例如《達夫尼與克羅伊》,

還有替穆索斯基編曲的《展覽會之畫》

出色的展示了他以音樂表現光影色彩的技巧。

對於大眾而言,最熟悉的應是他的《波麗露》,

但他本人不十分看重此作品,

並一度把它描述為「沒有音樂的管絃樂曲」。

根據SACEM的統計,

拉威爾比其他法國作曲家擁有許多忠實的支持者,

使他成為至今最受歡迎的法國作曲家。

1882年 開始學習鋼琴。

1889年 進入巴黎音樂學院學習。

創作《悼念公主帕凡舞曲》(一譯孔雀舞曲)

1901年 創作鋼琴曲《水的嬉戲》

1901年-1903年 三次參加羅馬大獎比賽,全部無功而返。

創作《F大調弦樂四重奏》

1905年 其第四次參賽申請遭拒絕。

引起巴黎的藝術界和出版界極大不滿,

當時的藝術家甚至平民愛樂人士站出來聲援,

行動導致音樂學院的改組,作曲家佛瑞出任院長。

1907年 創作《西班牙狂想曲》

1908年 創作鋼琴四手聯彈《鵝媽媽》(後改編為管弦樂版本)

1911年 創作《達夫尼與克羅伊》和《高貴而傷感的圓舞曲》

1917年 創作《庫普蘭之墓》

1922年 完成穆索爾斯基的鋼琴套曲《圖畫展覽會》的配器

1924年 創作《茨岡》

1928年 創作《波麗露舞曲》

1932年 在一次車禍中頭部受到猛烈撞擊,

患上失語症並失去作曲能力。

1937年 同意進行開顱手術。手術後昏迷,

1228日 在巴黎逝世,終年62歲。

作品風格

早年的拉威爾,追求著別具一格的音樂表現,

標新立異的音樂。

拉威爾和德布西有著密切的交往,

德布西的印象派作曲手法

很自然就深入到拉威爾初期的創作中。

到了後期,特別是第一次世界大戰以後,

拉威爾更傾向於明確的音樂語言,

與那種晦暗的樂句劃清界限。

他還從西班牙的民族音樂中取材,

藉以豐富自己音樂的表現力。

 

雖然和德布西一樣是印象派作曲家,

但拉威爾的音樂整體來說與前者迥然不同。

德布西的音樂有一種朦朧的意境,詩意的想象。

而拉威爾的作品節奏鮮明。

他的作品恪守著古典主義傳統,

但樂思自由奔放。他的代表作《波麗露舞曲》,

全曲14分鐘,但是主旋律只有一個,

在小鼓無休止的三拍子節奏背景上,

由各種樂器演奏的兩個17小節的旋律不斷反覆,

通過在不同的樂器中過渡,由弱漸強,

最後音樂突然滑進了E大調(旋律大調),達到高潮。

樂曲造成了和單純的手法全不相稱的獨特效果,

讓人毫不感到單調沉悶,

反而有一種樂曲分秒不斷在變化的感覺。

 

拉威爾自評:『嚴格的說,我不是一個「現代作曲家」,

因為我的音樂遠不是一場「革命」,我只是一場「進化」。

雖然我對音樂中的新思潮一向是虛懷若谷、樂於接受的,

但我從未企圖屏棄已為人們公認的和聲作曲規則。

相反,我經常廣泛地從一些大師身上吸取靈感

(我從未中止對莫扎特的研究),

我的音樂大部分建立在過去的傳統上,

並且是它的一個自然的結果。

我不是一個擅長寫那種過激的和聲

與亂七八糟的對位的「現代作曲家」,

因為我從來不是任何一種風格的奴隸,

我也從未與任何特定的樂派結盟。』

作曲家斯特拉文斯基評價

拉威爾是「精巧的瑞士鐘錶匠」。

《水的嬉戲》

 

是拉威爾受到李斯特作品《艾斯特別墅的噴泉》

及《在水邊》的影響,

以印象派手法寫下的曲子 (1901 )

題獻給他的老師佛瑞;

運用不斷重複堆疊的固定音型,

加上踏板,製造出大片朦朧的鋼琴音響,

是音樂史上第一支印象主義作品,

在現代鋼琴音樂史上佔有相當重要的地位。

樂譜上題著

詩人雷尼爾的詩

:【住在河裡的神,被水搔癢嫣然微笑】。

拉威爾以第一主題代表水之流動和水面上的波光,

以二個八度的琶音伴奏構成第二主題,

象徵優美的河神。

其間夾帶著華麗的快速音群與優雅的樂念發展、再現,

最後以閃耀的琶音印象性的結束樂曲。

 

 

 
 

Photobucket